Wednesday, 4 May 2011

梅絲嘉系列~中古音樂 8

中古音樂-中期(1150-1300)


古代藝術Ars antiqua

古代藝術 "Ars antiqua"(也可稱 ars veterum  ars vetus)一詞,原由十四世紀早期的作家所用(猶如 1325 年的「音樂之鏡〔Speculum musicae〕」)。十四世紀早期的樂派自稱為「新藝術(ars nova / ars modernorum)」。現在則把這兩個詞的範圍略加擴充,「古代藝術」指十三世紀的音樂,「新藝術」指十四世紀的音樂。
幾乎古代藝術的所有作曲家是匿名的。諾特丹樂派的兩位作曲家 Léonin(雷奧尼努斯,十二世紀後半葉)及 Pérotin(佩羅悌努斯,1160-1220)均是名義上已知的作曲家。繼起的這段時期由於沒有其他名稱可用,便暫且分為 Franco 時期(十三世紀中葉)與 Petrus de Cruce 時期(十三世紀後葉)。諾特丹樂派的先驅為 St. Martial(聖馬休爾,1100-1150)樂派。
Léonin 被英國的Anonymous IV 稱為 "Optimus organista" 意即「最偉大的平行複音作曲家」,他首創 "Magnus liber Organi" 最終成為 Ecclesiastical Year 的完整連篇二部平行複音曲(Organa dupla)。
Pérotin 則被稱為 "Optimus discantor" 意即「最偉大的古代反行複音作曲家」,他把平行複音更加擴充,而寫出三部/四部平行複音(Organum triplum / Organum quadruplum)。
十三世紀的作曲技巧可以說是「相繼對位法 "Successive counterpoint"」。在音樂理論上,Ars antiqua 期間出現了數種超越比以前更高階的實踐,主要是節奏上的構想或記法。十三世紀的前半葉,最著名的音樂理論家,Johannes de Garlandia(約翰尼斯迪嘉蘭迪亞),是 De mensurabili musica(約 1260)的作者,其論文對節奏性方式rhythmic modes)作出了定義和最完全地闡釋。Franco of Cologne(科隆的佛朗哥),是德國音樂理論家中首位用有系統的記譜法,描述以不同形狀音符表達不同節奏時值(Ars Cantus Mensurabilis, 1260 ),在歐洲音樂隨後的歷史中,有著巨型衝擊的創新。
古代藝術最重要的貢獻是在節奏方面。聖馬休爾學派的平行複音音樂中,主聲部(tenor)的單音裝飾句(melishma)是自由的,無節拍的;1180 年左右,則以節奏調式(modes)為基礎,而成立嚴格的節奏。
Reference & Source:
1. 大陸音樂辭典,康謳著-全音樂譜出版社發行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dieval_Music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Ars_antiqua

梅絲嘉系列~中古音樂 7

調式音階(Church modes



中世紀教堂調式音階的發展,是經過長期的演變之後才確定的。一般人對中世紀歐洲音樂教會調式存有普遍的誤解,以為教會調式是從希臘調式記譜法變化而成。實際上,這教會週式創自九世紀,發展至十一世紀,這套理論體系,包括了八個教堂調式音階。調式音階之間的不同,來自於自然音階全音與半音位置在一個八度之內安排上的差異。這些音階,各自建立在不同的「終止音」(Finalis)上。這個「終止音」是旋律的最後一音。
這八個教堂調式音階,原以號數來命名,奇數的音階稱為「正規」(Authentic);偶數的音階稱為「變格」(plagal,意為「出自」)。
如果以鋼琴上的白鍵來看,則「正規」調式:
I 起於 D 音(多里安調式 Dorian mode)、
III 起於 E 音(佛萊琴調式 Phrygian mode)、
V 起於 F 音(利底安調式 Lydian mode)、
VII 起於 G 音(混合利底安調式 Mixolydian mode);
而「變格」調式,分別起於相關調式的下四度,即:
II 起於 A 音(下多里安調式 Hypodorian mode)、
IV 起於 B 音(下佛萊琴調式 Hypophrygian mode)、
VI 起於 C 音(下利底安調式 Hypolydian mode)、
VIII 起於 D 音(下混合利底安調式 Hypomixolydian mode)。
音階中,另外有一個音稱為「伴同終止音」(Confinalis)。
在十世紀時,理論家將希臘調式的名稱運用到教堂調式上。由於當時對希臘調式意義上的誤解,中世紀的理論家們,將希臘調式的名稱誤置,因此成了名稱相同,而內容不同的現象。經過發展下,現今的音樂術語體系下,以羅馬數字(I-VIII)取代了希臘調式體系的命名。
The eight musical modes. Findicates "final" (Curtis, 1998)



決定調式的兩個因素:
(1)「終止音」,即是樂曲停止在何音之上;
(2)「音域」(Ambitus),全曲的音運動範圍是在那一個八度之內。
有時候,調式音階也包括音階之下的一個音,這個音稱為「附帶音」(Subtonium)。
禮儀劇Liturgical drama
禮儀劇是來自中古時代早期的歐洲音樂傳統。以拉丁文為歌詞的文字,配以動作,演出的聖經故事內容包括福音受難聖徒生活,音樂方面多半是採用單音音樂。在十二至十三世紀期間,由於這種劇從未成為正式禮儀的一部份,因此最好稱之為宗教劇。
從十四世紀至十六世紀,禮儀劇演變為奇蹟劇,由俗人出任經理,並以地方性言語演出。其內容仍以聖經為基礎。戲台佈景宏大,演出長至二十日,或更長時間。配樂只偶而使用於巡行,虛張聲勢,和舞蹈等劇情中,有使用素歌,民歌等。歐洲的戲劇亦可說是由此演變而成。
葛利亞德斯Goliards
葛利亞德斯是一位於十世紀中至十三世歐洲紀巡迴詩人音樂家。他就像大多數的學者或是傳教士般,自己寫及唱一些拉丁文作品,他的作品以勸告學生及年青神職人員為主,在那個時代的文化生活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雖然很多當時的詩能保存至今,但含音樂成份的卻很少。他最有名的詩集名為《卡米那布朗那》(Carmina Burana-命名自德國西南方的本篤修院),對後來的法國的吟遊詩人trouvère)具一定的影響力。他們的詩主要是較為世俗性的,少數是用於宗教慶典上,其他的主要為坦率的粗俗語、酗酒的行為、放蕩及淫蕩。
Reference:
1. 西洋音樂風格的演變(上冊),張己任著~臺灣商務印書館
2. 大陸音樂辭典,康謳主編~全音樂譜出版社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urch_mode#Church_modes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dieval_music#Liturgical_drama
5.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dieval_music#Goliards

梅絲嘉系列~中古音樂 6

早期複音(多聲部)音樂:奧加農
奧加農的產生
西元第十一世紀,是西方音樂史上一個決定性的世紀。在這個世紀內音樂的演變結果,使得西方音樂產生了許多與其他文明古國音樂不同的特質,也使得西方音樂在日後的發展中,一枝獨秀地結出纍纍碩果。主要的演變,可以分成兩個方向:
1. 多聲部(Polyphony)音樂
2. 記譜法的改善

對多聲部音樂的文字討論,最早出現在第九世紀的兩本論文上:
1. Musica enchiriadis「音樂手冊」(c. 895
2. Scolica enchiriadis「音樂手冊探究」
在第九個世紀末,在修道院裡的歌手例如瑞士的 St. Gall 開始試驗在聖歌中增加另一聲部,在聖歌的旋律之下四度五度(參見音程)加上另一條聲音平行同向的旋律,這種新的作曲方法被稱為「奧加農」(organum),亦代表著和聲對位法的開始。在隨後的幾個世紀奧加農發展了幾種不同的形態。聖歌的旋律,稱之為「主聲部」(vox principalis),在聖歌下五度或下四度的平行旋律稱之為「奧加農聲部」(vox organalis)。「主聲部」與「奧加農聲部」同時唱出的結果,就造成了兩聲部的平行奧加農(Parallel Organum),亦稱為「單奧加農」(Simple Parallel Organum),在早期的論文音樂術語以 sinfonia 稱之。
「主聲部」與「奧加農聲部」可以各在其上方或下方的八度上重覆,因此造成了四聲部的平行奧加農,也稱之為「複奧加農」(Compound Parallel Organum)。
在「主聲部」下面四度平行的奧加農,有時會造成三全音(Triad Tone)或增四度(Augmented Fourth)的音程,如下圖 a:
這個音程在當時已被視之為「音樂中的魔鬼」,而應避免運用。為避免這種音程,另一種較自由的奧加農於焉產生。在這種奧加農裡,兩個聲部開始於同音,「主聲部」往上移動,「奧加農聲部」則留在原音上,直到兩聲部形成四度之後,「奧加農聲部」才隨之以平行移動,至結尾又以同聲結束,如上圖 b 或下圖。這種奧加農稱之為「自由奧加農」(Free Organum)。
奧加農最重要的樂曲集,是稱之為「溫徹斯特聖歌集」(Winchester Troper)的兩本手抄本。奧加農的發展指向「奧加農聲部」的獨立。發展的步驟,大約可歸納於下面的六個階段:
1. 協和音程(同度、四度、五度及八度等)混合雜陳,而不單以平行的姿態出現;
2. 當時被認為不諧和的音程-特別是大三度與小六度-在運用的數量上增加;
3. 「反行」的現象增加;
4. 聲部交錯的現象增加;
5. 奧加農聲部在主聲部的上方出現,這一點在後來多聲部音樂發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6. 開始在主聲部某些特定的音上,加上華彩。



華麗的奧加農、華彩的奧加農、聖馬歇爾的奧加農
十二世紀初期,一種新的奧加農,在西班牙康波斯特拉的聖地雅哥修道院(Santiago de Compostela),及法國中南部林摩基省(Limoges)的聖馬歇爾寺院(Abbey of St. Martial at Limoges)中出現。這種奧加農有三種稱呼法:
1. 華麗的奧加農(Florid Organum
2. 華彩的奧加農(Melismatic Organum
3. 聖馬歇爾的奧加農(St. Martial Organum
Florid (Melismatic or St. Martial) Organum 是聖馬歇爾學派在約 1100 年中的一部重大是作品。特色是「奧加農聲部」是在「主聲部」的上面出現,並且是「一列」華彩樂句對「一個」聖歌旋律中的音。這一個聖歌中的音,也因為遷就奧加農聲部的華彩而延長。
School of St. Martial, Benedicamus Domino

因為聖歌在這種奧加農中延長的現象,聖歌或主聲部因此而被改稱為「持續聲部」(Tenor, 拉丁文為 tenere,字義是「持續」);同時,「奧加農聲部」也改稱為「第二聲部」(Duplum)。


諾特丹樂派
到了十二世紀末,奧加農發展至英國及法國等地,但卻由巴黎諾特丹大教堂(Cathedral of Notre Dame)的作曲家們將之發揚光大。諾特丹學派作曲家們的成就,使得奧加農不僅成為一種作曲方式,也成為一種樂曲形式。其中具代表性的人物有兩位:LéoninPérotin
許多音樂於中世紀的早期都是匿名的。部份的曲調會以詩人或作詞者,並且以他們寫的詞命名的。中世紀期間的單音(單聲部)音樂的所屬總是不是可靠的。有幸在此時期能生存下來的原稿或文獻包括有:音樂手冊康波斯特拉聖地雅哥修道院 的 Codex Calixtinus 及溫徹斯特聖歌集
有關中古時斯較為代表性的作曲家或詩人,包括有:
Reference & Source:
1. 西洋音樂風格的演變(上冊),張己任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2. History of Music, Roy Bennet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Organum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dieval_music#Early_polyphony:_organum

Saturday, 26 February 2011

梅絲嘉系列~中古音樂 5

葛理格聖歌/格雷果聖歌(Gregorian chant)~續

Antiphonary with Gregorian chants

現存的葛理格聖歌包含將近 3000 首曲調,
若以詞句的來源區分,
可以分成「經文的」(Biblical)與「非經文的」(Non-biblical);
依詞句的性質,
又可分成「散文式」(Prose)與「詩歌式」(Poetical)。

散文式而引自經文的詞句,這類型多半是自新約聖經中的福音書或使徒書信之中;
詩歌式而引自經文的文字,則是來自舊約聖經中的詩篇或雅歌。
非經文的詞句,是由後人所創作。
散文式而非經文的詞句,
最出名的有「感恩曲」(Te Deum)、
「對唱曲」(antiphon)及 3 首「頌讚聖母對唱」等;
詩歌式而非經文的詞句,
則包括所有的「讚詩」(hymn)及「續抒調」(Sequence)等。

葛理格聖歌的音樂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必須依附於宗教的崇拜儀式之上,而在儀式之中擔負任務,它是一種功能性質的音樂(Functional music)。羅馬天主教會(Roman Catholic Church)最主要的崇拜儀式有兩組:日課(Office)及彌撒(Mass)。

「日課」或稱「每日禮讚」,是修道院每天必須的禱告靈修課目,共有八課,分別在不同的時間中舉行。每天的儀式程序也都相同,分別是:
「黎明禱」(Matins)-破曉時份;
「清晨禱」(Lauds)-日出之時;
「早課」(Prime)-約上午六點鐘;
「午前課」(Terce)-約上午九點鐘;
「午課」(Sext)-約在正午;
「午後課」(None)-約在下午三點鐘;
「晚禱」(Vespers)-日落之時;
「夜禱」(Compline)-通常在晚禱之後立刻舉行。
「日課」所用的聖歌,記載在一本稱之為「唱經本」(Antiphonale 或 Antiphonar)的儀式書中。所運用的葛理格聖歌,包括:
「詩篇」(Psalm)、

「聖母讚主曲」(Magnificat)、
「對唱曲」(Antiphon)、
「答唱曲」(Responsories)、
「讚詩」(Hymn)。

「彌撒」產生的時間雖遠比日課來得晚,但後來卻成為天主教會最主要的崇拜儀式。
彌撒的中心意義,是紀念耶穌最後晚餐(Last Supper)中所奠定的聖餐儀式,強調在酒與餅變為耶穌的血與肉的主題上。彌撒這個名詞的來源,出自儀式完成之後的遣散詞句,主祭或執事宣佈「彌撒禮成!」("Ite, missa est"),群眾則齊應:「感謝天主!」,於是彌撒告終。
彌撒本來在午前課之後舉行,但在週日中,也可在午課之後或週末於午後課之後舉行。

彌撒儀式的結構極其複雜,大小總共包括了 20 項條目。

11 項是唱的,9 項是朗誦或讀講的。
在唱的 11 項中,又有 5 項的經文,是隨著教會節日而變更的,
這部份稱之為「因節日而特定的彌撒部份」(Proprium missae, Proper of the Mass),經文包括:「進堂經」(Introitus or introit)、「奉獻經」(Offertorium or Offertory)、「領主經」(Communion)。
另外的 6 項是不變的,這稱之為「彌撒中的固定部份」或「常用部份」(Ordinarium missae, Ordinary of the Mass),包括「垂憐經」(Kyrie)、「光榮經」(Gloria)、「信經」(Credo)、「聖哉經」(Sanctus)、「榮福經」(Benedictus)及「羔羊經」(Agnus Dei)。
彌撒的經文,可以由「日用聖歌集」(Liber Usualis)中找到,

這是一本研究葛理格聖歌必需的經典。

教會初期舉行的彌撒,都是有歌唱伴從的,這種形式的彌撒稱為「大彌撒」(High Mass)或「歌唱彌撒」(Sung Mass),並且用的是希臘文。如果主祭有五六品的輔佐,則稱之為「莊嚴彌撒」(Solemn Mass)。到了第四世紀中葉,拉丁文取代了希臘文之後,才有所謂的「小彌撒」(Low Mass)出現,也稱之為「朗讀彌撒」(Reading Mass)。

一個重要的觀念:音樂上,我們習慣稱呼的「彌撒曲」,並不是指彌撒完整的儀式而言,也不是指彌撒中的 11 個詠唱部份,而是指帶有音樂的「彌撒的固定部份」,即是祇包括了:Kyrie、Gloria、Credo、Sanctus、Benedictus 及 Agnus Dei 六個部份。還有一個特殊的彌撒,是天主教專門為追悼亡者的彌撒(Missa pro defunctis),稱之為「安魂彌撒」(Requiem Mass),主祭舉行追悼彌撒時,普通是身著黑色祭服,因此也稱之為「黑彌撒」。

至於中古時代葛理格聖歌確實的演唱方式,由於文獻的缺乏,無法詳知。祇大約略知鼻音可能較現在的唱法為重;在較嚴肅的儀式上,速度比較慢;在晨課中,「聲音」要比晚課中的高些。縱使當時已有風琴的存在,但樂器在崇拜中佔多大的份量卻無法知曉,據推測,十三世紀前,風琴在彌撒中似乎並不常用到。

Reference: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dieval_music#Early_chant_traditions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Gregorian_chant
3. 「西洋音樂風格的演變」上冊,張己任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大陸音樂辭典」,康謳主編,全音樂譜出版社

梅絲嘉系列~中古音樂 4

葛理格聖歌/格雷果聖歌(Gregorian chant

羅馬天主教會的祈禱讚美詩,另一種形式的素歌。自西元六世紀末葉,教皇葛理格一世(Gregory the Great,c. 590604),將羅馬教會的素歌加以編纂、歸類。這位教皇被認為曾全力推展這種聖歌的。大約在公元 750 - 850 年,這種聖歌完成了他最後的形式並且持續了近一千多年的時間,故以教皇的名字命名這聖歌。

葛理格一世的編纂與歸類,事實上,是對當時儀式與儀式音樂的改革,葛理格更因此奠定了宗教年曆的崇拜儀式,並規定那一項儀式應該用一首素歌來配合。不僅如此,他還明確地制定,該如何演唱那些素歌。因為這些因由,故此葛理格聖歌這個名詞有著強烈的排他性。

歷史保存著的最早期音樂記譜法由第九世紀(ninth century)開始,雖然音樂一貫地橫跨廣域且可包含某種形式的素歌記譜法,但現在,甚至在較早以先已遺失了。值得注意的,是音樂記譜法存在於遠古時代的地方,如希臘,但這種能同時閱讀並記下的方法早在第五世紀(fifth century)左右已遺失了。

某程度上,葛理格聖歌的音樂代表著從遠古世界的學者辯論中存留下來的作品,但肯定的是已影響一些從猶太教堂(synagogue)的傳留下的音樂。遠古音樂只有很小的音樂碎片能存留下來(例如:Seikilos epitaph),但那些都只展示與近年西方音樂(Western music)相似而又不令人感到奇怪的形式、形狀和子句構想。



Seikilos epitaph


在中古時期的混亂歲月過程中,聖歌得以生存並昌盛於修道院(monasteries)及宗教中心內,是因為那裡有著安定的地方及人們有著讀寫的能力。早期西方古典音樂(western classical music)發展中,不多不少跟聖歌有著關聯,或直接來自與它最早期的闡述及規程。

Reference: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dieval_music#Early_chant_traditions
2. 「西洋音樂風格的演變」上冊,張己任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大陸音樂辭典」,康謳主編,全音樂譜出版社

Thursday, 10 February 2011

梅絲嘉系列~中古音樂 3

中古音樂~早期(1150 或以前)

早期聖歌傳統

聖歌(Chant):
宗教儀式歌曲的通名,或稱為素歌(Plainsong)可算是代表基督教會音樂中最早的認知的單音(monophonic)聖樂形式的歌曲。猶太教堂(Jewish Synagogue)唱讚美詩歌(psalms)的傳統是對基督教徒歌頌有很強的影響。素歌在早期音樂中是單音無伴奏旋律的,節奏自由的歌曲,旋律在 8 度音程內(octave)以級進(steps)多於躍進(leaps)的模式自由地唱出拉丁文字。這一形式的音樂存在於許多非歐洲的文明中。

聖歌從法國向幾個歐洲中心分別地開發了。最重要的有 RomeSpainGaulMilanIreland。當有慶祝彌撒舉行時,這些聖歌會用作幫助推動新地方禮儀用。而每個區域亦開發了自己的聖歌和規則作慶祝。

在西班牙,使用了莫差拉比聖歌(Mozarabic chant)並顯示影響了北非音樂(North African music)。莫差拉比聖歌另一個名稱是維西哥德人聖歌(Visigothic Chant),這與 15 世紀時征服西班牙的維西哥德人(Visigoths)有關。莫差拉比聖歌的由來是跟莫差拉比(Mozarabs)有關,莫差拉比是生活在回教徒統治下的西班牙,因此莫差拉比禮儀透過回教(穆斯林 Muslim)規條下求存。而莫差拉比的禮儀有許多細節與加里康聖歌(Gallican Chant)相似,例如:進堂詠(Introit)的名稱為 "Praelegendum";哈利路亞(Alleluia)跟勞達讚美歌(Laudes)相稱。莫差拉比儀式所用的音樂被保存於 9 世紀至 11 世紀的一些原稿裏,其中最重要的是對唱聖歌集(Antiphonal)供 Leon 總教堂的彌撒(Mass)和聖事日課(Office)同用的。根據資料顯示這本 antiphonal 是用紐碼記譜法(Neumatic Notation)所寫成,跟安布羅歌調(Ambrosian Chant)相類似的風格之冗長。

在意大利的米蘭,所用的聖歌則以聖安布羅(St. Ambrose)的名命名的安布羅歌調(Ambrosian chant),現在米蘭的大教堂中仍沿用此歌調,故又名米蘭聖歌(Milanese Chant)。根據推斷,安布羅歌調也許是 10 世紀至 11 世紀的產品。安布羅彌撒(Ambrosian Mass)包括十段音樂經文,但只有三段屬於普通彌撒(Ordinary),沒有垂憐經(Kyrie)或羔羊經(Agnus)〔信經(Credo)在此時稱作 Symbolum〕;安布羅日課(Ambrosian Offices)中,晚禱(Vespers)的結構特別精細,格雷果(Gregorian)的幾段經之外,尚包括 lucernarium,responsorium(兩段),psallenda(兩段)和 completorium(四段),以及三次反覆的 Kyrie。

另一種意大利所用的聖歌是貝內文托聖歌(Beneventan chant),是在南意大利的貝內文托(Benevento)的附近發展另一個意大利禮儀式的中心。

在西歐高盧區使用的是加里康聖歌(Gallican chant),屬於中古西方教會素歌的法國支流,這種聖歌一直用到丕平王朝(Pepin Dynasty),羅馬教會的聖歌與儀式引介到法國為止。加里康聖歌的宗教儀式結構跟西班牙的莫差拉比聖歌及米蘭的安布羅聖歌很像,彌撒中的聖歌組成如下:進台經(Praelegendum)、榮耀經(Aius〔Trishagion〕)、慈悲經(Kyrie)、祝福經(Benedictus)、升階經(Responsorium)、祝禱文(Preces)、阿利路亞(Laudes)、獻祭經(Sonus)、分餅禮(Confractio)與聖餐經(Trecanum)。可惜的是,11 世紀的稿本中只有少數幾首加里康聖歌留下來。加里康聖歌中有一些被收入羅馬儀式聖歌中,如「苦難曲(Improperia)」和讚美歌「忠信苦架(Crux fidelis)」與「聖體頌讚詩(Pange lingua... certamnis)」。

大約公元 1011 年,羅馬正值是西歐的宗教中心,巴黎則是政治中心。因此羅馬天主教會(Roman Catholic Church)想將羅馬及高盧地區的禮儀、彌撒及聖歌規範化,成為標準模式,也形成後來我們所認識的格雷果聖歌(Gregorian Chant)。除了米蘭及西班牙外,格雷果聖歌在 12 世紀至 13 世紀的時候在西方教會的聖歌傳統中廣被採用。

Reference:
2. History of Music, Roy Bennet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大陸音樂辭典,康謳主編-全音樂譜出版社

梅絲嘉系列~中古音樂 2

音樂理論及記譜法

I. 希臘音樂以文字記譜
所使用的有兩個系統:較古老的系統~
主要用於器樂的記譜,可能是為 Kithara(琪塔拉琴)而發明,包括一些古代的符號,並將這些置於不同位置,使直立、顛倒等而使用。

Apollo Citharoedus with kithara
圖片引用:http://en.wikipedia.org/wiki/Kithara



Woman playing a kithara
圖片引用:

http://en.wikipedia.org/wiki/Music_of_ancient_Rome#Organs

較近代的系統~
主要用於聲樂-使用 Ionic(艾奧尼克)字母,連同一些附加符號。

Greek notation
圖片引用:http://en.wikipedia.org/wiki/Music_notation

II. 12-15 世紀
提供給單音的世俗曲調及複音音樂的記譜之用是 square(方形符),在這些音樂中通稱為 ligatures(連結符),而這些 ligatures 在接近 1200 年時,建立在 rhythmic modes(節奏樣式)的基礎之上的明確 rhythmic values(節奏時值)的確立也隨之而來。結果產生的系統通稱為 square 或 modal notation(調式記譜法)。
13 與 14 世紀期間的極為快速的發展包括經常的變換與革新:兩種不同 note values 的採用,分別為 longa(長音符)及 breve(短音符),在經文歌附有歌詞聲部的記譜上,它們成為必須的記譜方法。
13 世紀前葉,一位著名的音樂理論家 Johannes de Garlandia,在其論文著作「De mensurabili musica」(c. 1240)中給與 rhythmic modes 定義及更完整的闡釋。
1250 年,採用了一個更小的 note value - semibreve(全音符),以 2 或 3 個 semibreve 代替 1 個 breve。約 1260 年,德國音樂理論家 Franco of Cologne 在「Ars Cantus Mensurabilis」中,第一次以另一種形式來詮釋節奏(rhythmic interpretation),脫離了 modes 而獨立,對當時的歐洲音樂史來說,是一個極為巨型的衝擊。
1300 年之後嚴格遵守 modal rhythm(形式節奏)的限制被放棄。13 世紀自始至終盛行著 ternary meter(三拍子),這節奏與記譜法的基本原則徹底的為 Philippe de Vitry 所改變。1322 年,Philippe de Vitry 的論文著作「Ars nova」裏曾予以詳細說明,它承認 duple and triple rhythm(二與三拍節奏)是同等重要的,並把這種二分法(dichotony)應用到各種不同的長度(mensurations)裏- modus 調式(長音符 longa -短音符 breve),tempus 拍子(短音符 breve -全音符 semibreve),及 prolatio 測量法(全音符 semibreve -二分音符 minim)-裏的所有音符時值。此時期的記譜規則實質上保持不變,直到 16 世紀終結。惟一的修改約在 1450 年的 black mensural notation 到 white mensural notation 的變革。
與 Philippe de Vitry 的記譜方法同一時間出現的,是從意大利記譜法發展出來的,它保留了不少 13 世紀的規則-特別是 Petronian groups of semibreves(伯多尼安的全音符群),即那些 Petrus de Cruce(伯多祿)發明者。
1350 年後,此一記譜方式併入當代的且又是較進步的法國記譜系統,於是導致一個新的系統 Mixed notation(混合記譜法)的產生,使用這種方法的,是 Francesco Landini 與其他 14 世紀末葉的作曲家。記譜法變得非常複雜以至這個時期的許多樂曲便代表著記譜法研究裏最讓人感興趣的問題- mannered notation(矯飾記譜法)。

Early music notation
圖片引用:http://en.wikipedia.org/wiki/Music_notation


中古時期較為著名的音樂理論家:
Isidore of Seville
Aurelian of Réôme
Odo of Cluny
Guido of Arezzo
Hermannus Contractus
Johannes Cotto (Johannes Afflighemensis)
Johannes de Muris
Franco of Cologne
Johannes de Garlandia (Johannes Gallicus)
Anonymous IV
Marchetto da Padova (Marchettus of Padua)
Jacques of Liège
Johannes de Grocheo
Petrus de Cruce (Pierre de la Croix)
Philippe de Vitry

Reference: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dieval_music
2. 大陸音樂辭典,康謳主編-全音樂譜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