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4 May 2011

梅絲嘉系列~中古音樂 9

節奏模式Rhythmic Mode


十一、十二世紀的作曲家根據不同的節奏組合而定的「節奏型態」(Rhythmic pattern)而發展出一套組織與標示節奏的體系。其來源出自於法文詩與拉丁文詩的韻腳格式。大約在西元 1250 年左右,這些節奏型態被分成六組「節奏模式」(Rhythmic Mode):



1. Long-short(trochee / trochaic / choree / choreus / 揚抑格)
 長短節奏包含著一重一輕的兩音節。



 


2. Short-long(iamb / iambic / iambus / 抑揚格)
    短長節奏包含一輕一重的兩音節。





3. Long-short-short(dactyl / dactylic / Gr. δάκτυλος dáktulos, “finger” / 揚抑抑格)
 長短節奏包含一長兩短
或一重兩輕的三音節。



  


4. Short-short-long(anapest / anapestic / antidactylus / 抑抑揚格
 短長節奏包含兩短一長或兩輕一重的三音節







5. Long-long(spondee / spondaic / 揚揚格
 長節奏包含兩長或兩重的音節






6. Short-short(pyrrhic / tribrachic / 抑抑格
 短節奏包含兩短或兩輕的音節
這套體系似乎與 St. Augustus(聖奧古斯都)的 "De Musica"《論音樂》有關。該論文中所談論的全都是有關節奏的問題,是中古時代理論家們所熟悉的作品。模式(1)與(5)最先被採用,(2)與(3)較晚些,(6)實際上是(1)或(2)的變體,(4)的應用最少。

在音樂作品裏,這些模式反覆多次,次數多寡視分句(phrase)的長短而定,或照中世紀的專門用語,視奧多(Ordo)而定。Ordo 指示一個模式不斷地反覆的多寡次數。

這一套節奏模式,是以三拍為計算單位。這「三拍」,理論家稱之為「完美」(Perfectio)。這顯然反映出中古時代對數字 3 的神秘觀念,在神學上「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說,是被認為完美無缺的。因此數字 3 就成了完美的數字。一般來說,中古時代多聲部的節奏度量單位,是以現今的複拍子三分法來劃分,音樂的節奏劃分可以視之為具有現代 6/8 或 9/8 拍號的形態,這種情況一直維持至十四世紀。

表示節奏模式的方式,是以各種不同種類的符號及其符號的排列而來。符號的排列,除了紐碼(neumes)外,還有一種由複紐碼及紐碼群演變而來的「列加圖」(Ligature)。

這些節奏模式是奧加農(organum)、克勞蘇拉二部歌曲(clausula)、康達圖(conductus)及經文歌(motet)的節奏基礎,所以說這些樂曲是以定型記譜法(Modal notation)寫成的。通常模式(1)、(2)及(6)出現於上面的聲部,而(3)和(5)於下面的聲部,實際上,正常模式的某些變更可以被容許,諸如偶然省略一個弱拍-這情形稱為 extensio modi 或分一個音為二或三個音,稱為 fractio modi。
Reference & Source:
1. 《大陸音樂辭典》,康謳著-全音樂譜出版社發行
2. 《西洋音樂風格的演變-上冊》,張己任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dieval_Music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Rhythmic_mod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