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4 May 2011

梅絲嘉系列~中古音樂 10

結構Structure

古代藝術這個時期也是因專注於比例(attentive to proportion)、構造(texture)及建築物的影響(architectural effect)而開始正式結構概念的發展。這期間的作曲家以華麗的奧加農(Florid Organum)及狄斯堪奧加農(Discant Organum)交替使用,並創造了不少新樂曲形式(musical form):
I 克勞蘇拉(Clausulae
在黎奧寧(Leoninus)時代的作曲家將「狄斯堪風格」的段落,改稱為克勞蘇拉。經文只在持續聲部上出現,一個音節經常包括了許多的音;第二聲部上的華彩樂段,與持續聲部的音節相同。這些「奧加農風格」與「狄斯堪風格」的段落,是以兩個獨唱者來擔任。同聲合唱的聖歌樂段,經常插在兩個獨唱樂段之間。Clausulae 的聲部有些似乎是由樂器演奏的。

II 康達圖Conductus
Conductus 以單旋律的姿態,出現於十二世紀之中。依照 "Discantus positio vulgaris" 的作者,佛朗科(Franco),奧登頓(Odington)和當時其他樂理家的說法,康達圖是十三世紀複音音樂的主要曲式之一,跟平行複音(Organa),克勞蘇拉與經文歌(motet)並立。然而,康達圖不是以宗教聖歌為基礎,而是以自由創作的旋律為基礎,再以音對音(note-against-note)加上一部,兩部或者三部,這一種技巧跟平行複音,克勞蘇拉和經文歌中的節奏分化風格成明顯的對立。

III 素聖歌(Trope
從傳統的聖歌中重新編上新旋律或新詞,用不同的方法和傳統的聖歌一起唱。有時在前,有時在後,或是將聖詩原來的句子換成朗誦公式的句子,或是將短的歌詞如 "Benedicamus Domino" 加入一些原來的字或它們的同義字於一個新的旋律和歌詞中。


Reference & Source:
1. 《大陸音樂辭典》,康謳著-全音樂譜出版社發行
2. 《西洋音樂風格的演變-上冊》,張己任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dieval_Music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