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0 February 2011

梅絲嘉系列~中古音樂 3

中古音樂~早期(1150 或以前)

早期聖歌傳統

聖歌(Chant):
宗教儀式歌曲的通名,或稱為素歌(Plainsong)可算是代表基督教會音樂中最早的認知的單音(monophonic)聖樂形式的歌曲。猶太教堂(Jewish Synagogue)唱讚美詩歌(psalms)的傳統是對基督教徒歌頌有很強的影響。素歌在早期音樂中是單音無伴奏旋律的,節奏自由的歌曲,旋律在 8 度音程內(octave)以級進(steps)多於躍進(leaps)的模式自由地唱出拉丁文字。這一形式的音樂存在於許多非歐洲的文明中。

聖歌從法國向幾個歐洲中心分別地開發了。最重要的有 RomeSpainGaulMilanIreland。當有慶祝彌撒舉行時,這些聖歌會用作幫助推動新地方禮儀用。而每個區域亦開發了自己的聖歌和規則作慶祝。

在西班牙,使用了莫差拉比聖歌(Mozarabic chant)並顯示影響了北非音樂(North African music)。莫差拉比聖歌另一個名稱是維西哥德人聖歌(Visigothic Chant),這與 15 世紀時征服西班牙的維西哥德人(Visigoths)有關。莫差拉比聖歌的由來是跟莫差拉比(Mozarabs)有關,莫差拉比是生活在回教徒統治下的西班牙,因此莫差拉比禮儀透過回教(穆斯林 Muslim)規條下求存。而莫差拉比的禮儀有許多細節與加里康聖歌(Gallican Chant)相似,例如:進堂詠(Introit)的名稱為 "Praelegendum";哈利路亞(Alleluia)跟勞達讚美歌(Laudes)相稱。莫差拉比儀式所用的音樂被保存於 9 世紀至 11 世紀的一些原稿裏,其中最重要的是對唱聖歌集(Antiphonal)供 Leon 總教堂的彌撒(Mass)和聖事日課(Office)同用的。根據資料顯示這本 antiphonal 是用紐碼記譜法(Neumatic Notation)所寫成,跟安布羅歌調(Ambrosian Chant)相類似的風格之冗長。

在意大利的米蘭,所用的聖歌則以聖安布羅(St. Ambrose)的名命名的安布羅歌調(Ambrosian chant),現在米蘭的大教堂中仍沿用此歌調,故又名米蘭聖歌(Milanese Chant)。根據推斷,安布羅歌調也許是 10 世紀至 11 世紀的產品。安布羅彌撒(Ambrosian Mass)包括十段音樂經文,但只有三段屬於普通彌撒(Ordinary),沒有垂憐經(Kyrie)或羔羊經(Agnus)〔信經(Credo)在此時稱作 Symbolum〕;安布羅日課(Ambrosian Offices)中,晚禱(Vespers)的結構特別精細,格雷果(Gregorian)的幾段經之外,尚包括 lucernarium,responsorium(兩段),psallenda(兩段)和 completorium(四段),以及三次反覆的 Kyrie。

另一種意大利所用的聖歌是貝內文托聖歌(Beneventan chant),是在南意大利的貝內文托(Benevento)的附近發展另一個意大利禮儀式的中心。

在西歐高盧區使用的是加里康聖歌(Gallican chant),屬於中古西方教會素歌的法國支流,這種聖歌一直用到丕平王朝(Pepin Dynasty),羅馬教會的聖歌與儀式引介到法國為止。加里康聖歌的宗教儀式結構跟西班牙的莫差拉比聖歌及米蘭的安布羅聖歌很像,彌撒中的聖歌組成如下:進台經(Praelegendum)、榮耀經(Aius〔Trishagion〕)、慈悲經(Kyrie)、祝福經(Benedictus)、升階經(Responsorium)、祝禱文(Preces)、阿利路亞(Laudes)、獻祭經(Sonus)、分餅禮(Confractio)與聖餐經(Trecanum)。可惜的是,11 世紀的稿本中只有少數幾首加里康聖歌留下來。加里康聖歌中有一些被收入羅馬儀式聖歌中,如「苦難曲(Improperia)」和讚美歌「忠信苦架(Crux fidelis)」與「聖體頌讚詩(Pange lingua... certamnis)」。

大約公元 1011 年,羅馬正值是西歐的宗教中心,巴黎則是政治中心。因此羅馬天主教會(Roman Catholic Church)想將羅馬及高盧地區的禮儀、彌撒及聖歌規範化,成為標準模式,也形成後來我們所認識的格雷果聖歌(Gregorian Chant)。除了米蘭及西班牙外,格雷果聖歌在 12 世紀至 13 世紀的時候在西方教會的聖歌傳統中廣被採用。

Reference:
2. History of Music, Roy Bennet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大陸音樂辭典,康謳主編-全音樂譜出版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