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複音(多聲部)音樂:奧加農
奧加農的產生
西元第十一世紀,是西方音樂史上一個決定性的世紀。在這個世紀內音樂的演變結果,使得西方音樂產生了許多與其他文明古國音樂不同的特質,也使得西方音樂在日後的發展中,一枝獨秀地結出纍纍碩果。主要的演變,可以分成兩個方向:
1. 多聲部(Polyphony)音樂2. 記譜法的改善
對多聲部音樂的文字討論,最早出現在第九世紀的兩本論文上:
1. Musica enchiriadis「音樂手冊」(c. 895)
2. Scolica enchiriadis「音樂手冊探究」
1. Musica enchiriadis「音樂手冊」(c. 895)
2. Scolica enchiriadis「音樂手冊探究」
在第九個世紀末,在修道院裡的歌手例如瑞士的 St. Gall 開始試驗在聖歌中增加另一聲部,在聖歌的旋律之下四度或五度(參見音程)加上另一條聲音與平行同向的旋律,這種新的作曲方法被稱為「奧加農」(organum),亦代表著和聲及對位法的開始。在隨後的幾個世紀奧加農發展了幾種不同的形態。聖歌的旋律,稱之為「主聲部」(vox principalis),在聖歌下五度或下四度的平行旋律稱之為「奧加農聲部」(vox organalis)。「主聲部」與「奧加農聲部」同時唱出的結果,就造成了兩聲部的平行奧加農(Parallel Organum),亦稱為「單奧加農」(Simple Parallel Organum),在早期的論文音樂術語以 sinfonia 稱之。
「主聲部」與「奧加農聲部」可以各在其上方或下方的八度上重覆,因此造成了四聲部的平行奧加農,也稱之為「複奧加農」(Compound Parallel Organum)。
在「主聲部」下面四度平行的奧加農,有時會造成三全音(Triad Tone)或增四度(Augmented Fourth)的音程,如下圖 a:
這個音程在當時已被視之為「音樂中的魔鬼」,而應避免運用。為避免這種音程,另一種較自由的奧加農於焉產生。在這種奧加農裡,兩個聲部開始於同音,「主聲部」往上移動,「奧加農聲部」則留在原音上,直到兩聲部形成四度之後,「奧加農聲部」才隨之以平行移動,至結尾又以同聲結束,如上圖 b 或下圖。這種奧加農稱之為「自由奧加農」(Free Organum)。
奧加農最重要的樂曲集,是稱之為「溫徹斯特聖歌集」(Winchester Troper)的兩本手抄本。奧加農的發展指向「奧加農聲部」的獨立。發展的步驟,大約可歸納於下面的六個階段:
1. 協和音程(同度、四度、五度及八度等)混合雜陳,而不單以平行的姿態出現;2. 當時被認為不諧和的音程-特別是大三度與小六度-在運用的數量上增加;
3. 「反行」的現象增加;
4. 聲部交錯的現象增加;
5. 奧加農聲部在主聲部的上方出現,這一點在後來多聲部音樂發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6. 開始在主聲部某些特定的音上,加上華彩。
華麗的奧加農、華彩的奧加農、聖馬歇爾的奧加農
十二世紀初期,一種新的奧加農,在西班牙康波斯特拉的聖地雅哥修道院(Santiago de Compostela),及法國中南部林摩基省(Limoges)的聖馬歇爾寺院(Abbey of St. Martial at Limoges)中出現。這種奧加農有三種稱呼法:
1. 華麗的奧加農(Florid Organum)2. 華彩的奧加農(Melismatic Organum)
3. 聖馬歇爾的奧加農(St. Martial Organum)
Florid (Melismatic or St. Martial) Organum 是聖馬歇爾學派在約 1100 年中的一部重大是作品。特色是「奧加農聲部」是在「主聲部」的上面出現,並且是「一列」華彩樂句對「一個」聖歌旋律中的音。這一個聖歌中的音,也因為遷就奧加農聲部的華彩而延長。
![]() |
School of St. Martial, Benedicamus Domino |
因為聖歌在這種奧加農中延長的現象,聖歌或主聲部因此而被改稱為「持續聲部」(Tenor, 拉丁文為 tenere,字義是「持續」);同時,「奧加農聲部」也改稱為「第二聲部」(Duplum)。
諾特丹樂派
到了十二世紀末,奧加農發展至英國及法國等地,但卻由巴黎諾特丹大教堂(Cathedral of Notre Dame)的作曲家們將之發揚光大。諾特丹學派作曲家們的成就,使得奧加農不僅成為一種作曲方式,也成為一種樂曲形式。其中具代表性的人物有兩位:Léonin 及 Pérotin。
許多音樂於中世紀的早期都是匿名的。部份的曲調會以詩人或作詞者,並且以他們寫的詞命名的。中世紀期間的單音(單聲部)音樂的所屬總是不是可靠的。有幸在此時期能生存下來的原稿或文獻包括有:音樂手冊,康波斯特拉聖地雅哥修道院 的 Codex Calixtinus 及溫徹斯特聖歌集。
有關中古時斯較為代表性的作曲家或詩人,包括有:
Pope Gregory I
St. Godric
Hildegard of Bingen
Hucbald
Notker Balbulus
Odo of Arezzo
Odo of Cluny
Tutilo
St. Godric
Hildegard of Bingen
Hucbald
Notker Balbulus
Odo of Arezzo
Odo of Cluny
Tutilo
Reference & Source:
1. 西洋音樂風格的演變(上冊),張己任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2. History of Music, Roy Bennet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Organum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dieval_music#Early_polyphony:_organum
1. 西洋音樂風格的演變(上冊),張己任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2. History of Music, Roy Bennet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Organum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dieval_music#Early_polyphony:_organu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