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4 May 2011

梅絲嘉系列~中古音樂 10

結構Structure

古代藝術這個時期也是因專注於比例(attentive to proportion)、構造(texture)及建築物的影響(architectural effect)而開始正式結構概念的發展。這期間的作曲家以華麗的奧加農(Florid Organum)及狄斯堪奧加農(Discant Organum)交替使用,並創造了不少新樂曲形式(musical form):
I 克勞蘇拉(Clausulae
在黎奧寧(Leoninus)時代的作曲家將「狄斯堪風格」的段落,改稱為克勞蘇拉。經文只在持續聲部上出現,一個音節經常包括了許多的音;第二聲部上的華彩樂段,與持續聲部的音節相同。這些「奧加農風格」與「狄斯堪風格」的段落,是以兩個獨唱者來擔任。同聲合唱的聖歌樂段,經常插在兩個獨唱樂段之間。Clausulae 的聲部有些似乎是由樂器演奏的。

II 康達圖Conductus
Conductus 以單旋律的姿態,出現於十二世紀之中。依照 "Discantus positio vulgaris" 的作者,佛朗科(Franco),奧登頓(Odington)和當時其他樂理家的說法,康達圖是十三世紀複音音樂的主要曲式之一,跟平行複音(Organa),克勞蘇拉與經文歌(motet)並立。然而,康達圖不是以宗教聖歌為基礎,而是以自由創作的旋律為基礎,再以音對音(note-against-note)加上一部,兩部或者三部,這一種技巧跟平行複音,克勞蘇拉和經文歌中的節奏分化風格成明顯的對立。

III 素聖歌(Trope
從傳統的聖歌中重新編上新旋律或新詞,用不同的方法和傳統的聖歌一起唱。有時在前,有時在後,或是將聖詩原來的句子換成朗誦公式的句子,或是將短的歌詞如 "Benedicamus Domino" 加入一些原來的字或它們的同義字於一個新的旋律和歌詞中。


Reference & Source:
1. 《大陸音樂辭典》,康謳著-全音樂譜出版社發行
2. 《西洋音樂風格的演變-上冊》,張己任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dieval_Music

梅絲嘉系列~中古音樂 9

節奏模式Rhythmic Mode


十一、十二世紀的作曲家根據不同的節奏組合而定的「節奏型態」(Rhythmic pattern)而發展出一套組織與標示節奏的體系。其來源出自於法文詩與拉丁文詩的韻腳格式。大約在西元 1250 年左右,這些節奏型態被分成六組「節奏模式」(Rhythmic Mode):



1. Long-short(trochee / trochaic / choree / choreus / 揚抑格)
 長短節奏包含著一重一輕的兩音節。



 


2. Short-long(iamb / iambic / iambus / 抑揚格)
    短長節奏包含一輕一重的兩音節。





3. Long-short-short(dactyl / dactylic / Gr. δάκτυλος dáktulos, “finger” / 揚抑抑格)
 長短節奏包含一長兩短
或一重兩輕的三音節。



  


4. Short-short-long(anapest / anapestic / antidactylus / 抑抑揚格
 短長節奏包含兩短一長或兩輕一重的三音節







5. Long-long(spondee / spondaic / 揚揚格
 長節奏包含兩長或兩重的音節






6. Short-short(pyrrhic / tribrachic / 抑抑格
 短節奏包含兩短或兩輕的音節
這套體系似乎與 St. Augustus(聖奧古斯都)的 "De Musica"《論音樂》有關。該論文中所談論的全都是有關節奏的問題,是中古時代理論家們所熟悉的作品。模式(1)與(5)最先被採用,(2)與(3)較晚些,(6)實際上是(1)或(2)的變體,(4)的應用最少。

在音樂作品裏,這些模式反覆多次,次數多寡視分句(phrase)的長短而定,或照中世紀的專門用語,視奧多(Ordo)而定。Ordo 指示一個模式不斷地反覆的多寡次數。

這一套節奏模式,是以三拍為計算單位。這「三拍」,理論家稱之為「完美」(Perfectio)。這顯然反映出中古時代對數字 3 的神秘觀念,在神學上「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說,是被認為完美無缺的。因此數字 3 就成了完美的數字。一般來說,中古時代多聲部的節奏度量單位,是以現今的複拍子三分法來劃分,音樂的節奏劃分可以視之為具有現代 6/8 或 9/8 拍號的形態,這種情況一直維持至十四世紀。

表示節奏模式的方式,是以各種不同種類的符號及其符號的排列而來。符號的排列,除了紐碼(neumes)外,還有一種由複紐碼及紐碼群演變而來的「列加圖」(Ligature)。

這些節奏模式是奧加農(organum)、克勞蘇拉二部歌曲(clausula)、康達圖(conductus)及經文歌(motet)的節奏基礎,所以說這些樂曲是以定型記譜法(Modal notation)寫成的。通常模式(1)、(2)及(6)出現於上面的聲部,而(3)和(5)於下面的聲部,實際上,正常模式的某些變更可以被容許,諸如偶然省略一個弱拍-這情形稱為 extensio modi 或分一個音為二或三個音,稱為 fractio modi。
Reference & Source:
1. 《大陸音樂辭典》,康謳著-全音樂譜出版社發行
2. 《西洋音樂風格的演變-上冊》,張己任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dieval_Music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Rhythmic_mode

梅絲嘉系列~中古音樂 8

中古音樂-中期(1150-1300)


古代藝術Ars antiqua

古代藝術 "Ars antiqua"(也可稱 ars veterum  ars vetus)一詞,原由十四世紀早期的作家所用(猶如 1325 年的「音樂之鏡〔Speculum musicae〕」)。十四世紀早期的樂派自稱為「新藝術(ars nova / ars modernorum)」。現在則把這兩個詞的範圍略加擴充,「古代藝術」指十三世紀的音樂,「新藝術」指十四世紀的音樂。
幾乎古代藝術的所有作曲家是匿名的。諾特丹樂派的兩位作曲家 Léonin(雷奧尼努斯,十二世紀後半葉)及 Pérotin(佩羅悌努斯,1160-1220)均是名義上已知的作曲家。繼起的這段時期由於沒有其他名稱可用,便暫且分為 Franco 時期(十三世紀中葉)與 Petrus de Cruce 時期(十三世紀後葉)。諾特丹樂派的先驅為 St. Martial(聖馬休爾,1100-1150)樂派。
Léonin 被英國的Anonymous IV 稱為 "Optimus organista" 意即「最偉大的平行複音作曲家」,他首創 "Magnus liber Organi" 最終成為 Ecclesiastical Year 的完整連篇二部平行複音曲(Organa dupla)。
Pérotin 則被稱為 "Optimus discantor" 意即「最偉大的古代反行複音作曲家」,他把平行複音更加擴充,而寫出三部/四部平行複音(Organum triplum / Organum quadruplum)。
十三世紀的作曲技巧可以說是「相繼對位法 "Successive counterpoint"」。在音樂理論上,Ars antiqua 期間出現了數種超越比以前更高階的實踐,主要是節奏上的構想或記法。十三世紀的前半葉,最著名的音樂理論家,Johannes de Garlandia(約翰尼斯迪嘉蘭迪亞),是 De mensurabili musica(約 1260)的作者,其論文對節奏性方式rhythmic modes)作出了定義和最完全地闡釋。Franco of Cologne(科隆的佛朗哥),是德國音樂理論家中首位用有系統的記譜法,描述以不同形狀音符表達不同節奏時值(Ars Cantus Mensurabilis, 1260 ),在歐洲音樂隨後的歷史中,有著巨型衝擊的創新。
古代藝術最重要的貢獻是在節奏方面。聖馬休爾學派的平行複音音樂中,主聲部(tenor)的單音裝飾句(melishma)是自由的,無節拍的;1180 年左右,則以節奏調式(modes)為基礎,而成立嚴格的節奏。
Reference & Source:
1. 大陸音樂辭典,康謳著-全音樂譜出版社發行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dieval_Music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Ars_antiqua

梅絲嘉系列~中古音樂 7

調式音階(Church modes



中世紀教堂調式音階的發展,是經過長期的演變之後才確定的。一般人對中世紀歐洲音樂教會調式存有普遍的誤解,以為教會調式是從希臘調式記譜法變化而成。實際上,這教會週式創自九世紀,發展至十一世紀,這套理論體系,包括了八個教堂調式音階。調式音階之間的不同,來自於自然音階全音與半音位置在一個八度之內安排上的差異。這些音階,各自建立在不同的「終止音」(Finalis)上。這個「終止音」是旋律的最後一音。
這八個教堂調式音階,原以號數來命名,奇數的音階稱為「正規」(Authentic);偶數的音階稱為「變格」(plagal,意為「出自」)。
如果以鋼琴上的白鍵來看,則「正規」調式:
I 起於 D 音(多里安調式 Dorian mode)、
III 起於 E 音(佛萊琴調式 Phrygian mode)、
V 起於 F 音(利底安調式 Lydian mode)、
VII 起於 G 音(混合利底安調式 Mixolydian mode);
而「變格」調式,分別起於相關調式的下四度,即:
II 起於 A 音(下多里安調式 Hypodorian mode)、
IV 起於 B 音(下佛萊琴調式 Hypophrygian mode)、
VI 起於 C 音(下利底安調式 Hypolydian mode)、
VIII 起於 D 音(下混合利底安調式 Hypomixolydian mode)。
音階中,另外有一個音稱為「伴同終止音」(Confinalis)。
在十世紀時,理論家將希臘調式的名稱運用到教堂調式上。由於當時對希臘調式意義上的誤解,中世紀的理論家們,將希臘調式的名稱誤置,因此成了名稱相同,而內容不同的現象。經過發展下,現今的音樂術語體系下,以羅馬數字(I-VIII)取代了希臘調式體系的命名。
The eight musical modes. Findicates "final" (Curtis, 1998)



決定調式的兩個因素:
(1)「終止音」,即是樂曲停止在何音之上;
(2)「音域」(Ambitus),全曲的音運動範圍是在那一個八度之內。
有時候,調式音階也包括音階之下的一個音,這個音稱為「附帶音」(Subtonium)。
禮儀劇Liturgical drama
禮儀劇是來自中古時代早期的歐洲音樂傳統。以拉丁文為歌詞的文字,配以動作,演出的聖經故事內容包括福音受難聖徒生活,音樂方面多半是採用單音音樂。在十二至十三世紀期間,由於這種劇從未成為正式禮儀的一部份,因此最好稱之為宗教劇。
從十四世紀至十六世紀,禮儀劇演變為奇蹟劇,由俗人出任經理,並以地方性言語演出。其內容仍以聖經為基礎。戲台佈景宏大,演出長至二十日,或更長時間。配樂只偶而使用於巡行,虛張聲勢,和舞蹈等劇情中,有使用素歌,民歌等。歐洲的戲劇亦可說是由此演變而成。
葛利亞德斯Goliards
葛利亞德斯是一位於十世紀中至十三世歐洲紀巡迴詩人音樂家。他就像大多數的學者或是傳教士般,自己寫及唱一些拉丁文作品,他的作品以勸告學生及年青神職人員為主,在那個時代的文化生活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雖然很多當時的詩能保存至今,但含音樂成份的卻很少。他最有名的詩集名為《卡米那布朗那》(Carmina Burana-命名自德國西南方的本篤修院),對後來的法國的吟遊詩人trouvère)具一定的影響力。他們的詩主要是較為世俗性的,少數是用於宗教慶典上,其他的主要為坦率的粗俗語、酗酒的行為、放蕩及淫蕩。
Reference:
1. 西洋音樂風格的演變(上冊),張己任著~臺灣商務印書館
2. 大陸音樂辭典,康謳主編~全音樂譜出版社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urch_mode#Church_modes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dieval_music#Liturgical_drama
5.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dieval_music#Goliards

梅絲嘉系列~中古音樂 6

早期複音(多聲部)音樂:奧加農
奧加農的產生
西元第十一世紀,是西方音樂史上一個決定性的世紀。在這個世紀內音樂的演變結果,使得西方音樂產生了許多與其他文明古國音樂不同的特質,也使得西方音樂在日後的發展中,一枝獨秀地結出纍纍碩果。主要的演變,可以分成兩個方向:
1. 多聲部(Polyphony)音樂
2. 記譜法的改善

對多聲部音樂的文字討論,最早出現在第九世紀的兩本論文上:
1. Musica enchiriadis「音樂手冊」(c. 895
2. Scolica enchiriadis「音樂手冊探究」
在第九個世紀末,在修道院裡的歌手例如瑞士的 St. Gall 開始試驗在聖歌中增加另一聲部,在聖歌的旋律之下四度五度(參見音程)加上另一條聲音平行同向的旋律,這種新的作曲方法被稱為「奧加農」(organum),亦代表著和聲對位法的開始。在隨後的幾個世紀奧加農發展了幾種不同的形態。聖歌的旋律,稱之為「主聲部」(vox principalis),在聖歌下五度或下四度的平行旋律稱之為「奧加農聲部」(vox organalis)。「主聲部」與「奧加農聲部」同時唱出的結果,就造成了兩聲部的平行奧加農(Parallel Organum),亦稱為「單奧加農」(Simple Parallel Organum),在早期的論文音樂術語以 sinfonia 稱之。
「主聲部」與「奧加農聲部」可以各在其上方或下方的八度上重覆,因此造成了四聲部的平行奧加農,也稱之為「複奧加農」(Compound Parallel Organum)。
在「主聲部」下面四度平行的奧加農,有時會造成三全音(Triad Tone)或增四度(Augmented Fourth)的音程,如下圖 a:
這個音程在當時已被視之為「音樂中的魔鬼」,而應避免運用。為避免這種音程,另一種較自由的奧加農於焉產生。在這種奧加農裡,兩個聲部開始於同音,「主聲部」往上移動,「奧加農聲部」則留在原音上,直到兩聲部形成四度之後,「奧加農聲部」才隨之以平行移動,至結尾又以同聲結束,如上圖 b 或下圖。這種奧加農稱之為「自由奧加農」(Free Organum)。
奧加農最重要的樂曲集,是稱之為「溫徹斯特聖歌集」(Winchester Troper)的兩本手抄本。奧加農的發展指向「奧加農聲部」的獨立。發展的步驟,大約可歸納於下面的六個階段:
1. 協和音程(同度、四度、五度及八度等)混合雜陳,而不單以平行的姿態出現;
2. 當時被認為不諧和的音程-特別是大三度與小六度-在運用的數量上增加;
3. 「反行」的現象增加;
4. 聲部交錯的現象增加;
5. 奧加農聲部在主聲部的上方出現,這一點在後來多聲部音樂發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6. 開始在主聲部某些特定的音上,加上華彩。



華麗的奧加農、華彩的奧加農、聖馬歇爾的奧加農
十二世紀初期,一種新的奧加農,在西班牙康波斯特拉的聖地雅哥修道院(Santiago de Compostela),及法國中南部林摩基省(Limoges)的聖馬歇爾寺院(Abbey of St. Martial at Limoges)中出現。這種奧加農有三種稱呼法:
1. 華麗的奧加農(Florid Organum
2. 華彩的奧加農(Melismatic Organum
3. 聖馬歇爾的奧加農(St. Martial Organum
Florid (Melismatic or St. Martial) Organum 是聖馬歇爾學派在約 1100 年中的一部重大是作品。特色是「奧加農聲部」是在「主聲部」的上面出現,並且是「一列」華彩樂句對「一個」聖歌旋律中的音。這一個聖歌中的音,也因為遷就奧加農聲部的華彩而延長。
School of St. Martial, Benedicamus Domino

因為聖歌在這種奧加農中延長的現象,聖歌或主聲部因此而被改稱為「持續聲部」(Tenor, 拉丁文為 tenere,字義是「持續」);同時,「奧加農聲部」也改稱為「第二聲部」(Duplum)。


諾特丹樂派
到了十二世紀末,奧加農發展至英國及法國等地,但卻由巴黎諾特丹大教堂(Cathedral of Notre Dame)的作曲家們將之發揚光大。諾特丹學派作曲家們的成就,使得奧加農不僅成為一種作曲方式,也成為一種樂曲形式。其中具代表性的人物有兩位:LéoninPérotin
許多音樂於中世紀的早期都是匿名的。部份的曲調會以詩人或作詞者,並且以他們寫的詞命名的。中世紀期間的單音(單聲部)音樂的所屬總是不是可靠的。有幸在此時期能生存下來的原稿或文獻包括有:音樂手冊康波斯特拉聖地雅哥修道院 的 Codex Calixtinus 及溫徹斯特聖歌集
有關中古時斯較為代表性的作曲家或詩人,包括有:
Reference & Source:
1. 西洋音樂風格的演變(上冊),張己任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2. History of Music, Roy Bennet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Organum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dieval_music#Early_polyphony:_organum